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
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
我东曰归,我心西悲。
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
蜎蜎者蠋,烝在桑野。
敦彼独宿,亦在车下。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
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
果臝之实,亦施于宇。
伊威在室, 蟏蛸在户。
町畽鹿场,熠耀宵行。
不可畏也,伊可怀也。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
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
鹳鸣于垤,妇叹于室。
洒扫穹窒,我征聿至。
有敦瓜苦,烝在栗薪。
自我不见,于今三年。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
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
仓庚于飞,熠耀其羽。
之子于归,皇驳其马。
亲结其缡,九十其仪。
其新孔嘉,其旧如之何!
1.东山:在今山东境内,周公伐奄驻军之地。
2.慆(tāo)慆:长久的样子。
3.士:通“事”。
行枚: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。
4.蜎(yuān)蜎:幼虫蜷曲的样子;一说虫子蠕动的样子。
蠋(zhú):一种长在桑树上的虫,即野蚕。
9.伊威:土鳖虫,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。
10.蟏蛸(xiāo shāo):一种长脚蜘蛛。
11.町畽(tuǎn):有禽兽践踏痕迹的空地。
12.熠(yì)耀:闪闪发光貌。
宵行:磷火。
宵,夜。
行,指流动。
13.鹳:水鸟名,形似鹤。
垤(dié):小土丘。
14.聿:语气助词,有将要的意思。
15.瓜苦:犹言瓜瓠,瓠瓜,一种葫芦。
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,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。
16.栗薪:犹言蓼薪,束薪。
17.皇驳:马毛黄白相间的叫皇,红白相间的叫驳。
18.亲:此指女方的母亲。
结缡(lí):将佩巾结在带子上,古代婚仪。
缡,佩巾。
19.九十:言其多。
20.新:指新妇。
孔:很。
嘉:善,美。
旧:三年之后变成了“旧”妻。
《诗经》中有很多征役诗,西周晚期,王室衰微,戎狄入侵,,征战不已,繁重的兵役给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,因此,征夫和思妇,成为了征役诗中的主角。
或表达愤懑不满,或抒发别离忧伤,或表达对战争的不满,对家乡的思念,和美好生活的渴望,这些诗读来都倍感亲切。
例如,《卫风·伯兮》描写了思妇对征夫深切的怀念之情;《王风·君子于役》表达了一个山村思妇怀念久役未归的丈夫。
还有《小雅》里的《采薇》《杕杜》《何草不黄》,《邶风》里的《击鼓》都是阐述这方面内容的名作。
其中《豳风·东山》这首诗,历来被认为是佳作名篇,写出了出征多年的士兵,解甲归来的路上,所见所闻的复杂情感,写得情真意切,生动真实,反映了士兵们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。
《毛诗序》曰:“《东山》,周公东征也。
周公东征,三年而归,劳归士,大夫美之,故作诗也。
……” 所以,后世研究者疑作者正是周公。
周公东征的历史背景是:周武王去逝后, 周成王年少登基, 周公摄政,管叔、蔡叔与武庚等诸侯非常不满,起兵反对周公。
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,周公也发动了 周公东征,打败三监,正法武庚、管叔;流放蔡叔;将霍叔废为庶人,平定了三监之乱。
清人方玉润认为此诗是周公所作,在《诗经原始》里说:“此周公东征凯还以劳归士之诗。
”
又说:“盖(周)公与士卒同甘苦者有年,故一旦归来,作此以慰劳之。
因代述其归思之切如此,不啻出自征人肺腑,使劳者闻之,莫不泣下,则平日之能得士心而效其死力者,盖可想见。
”
“东山”,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,亦名蒙山,为周公征伐驻军之地。
全诗分为四个部分,即四章。
《诗经原始》里说:《东山》之诗,述其归而未至也,则凡道途之远,岁月之久,风雨之陵犯,饥渴之困顿,裳衣之久而垢敝,室庐之久而荒废,室家之久而怨思,皆其心之所苦而不敢言者,我则有以慰劳之。
”依方玉润说,诗篇是与将士同甘共苦的周公,以士兵口吻吟咏如下译文:
第一章,在路上:自我远征东山东,回家愿望久成空。
如今我从东山回,满天小雨雾蒙蒙。
才说要从东山归,我心忧伤早西飞。
家常衣服做一件,不再行军事衔枚。
野蚕蜷蜷树上爬,田野桑林是它家。
露宿将身缩一团,睡在哪儿车底下。
第三章,思念家人:自我远征东山东,回家愿望久成空。
如今我从东山回,满天小雨雾蒙蒙。
白鹳丘上轻叫唤,妻子屋里把气叹。
洒扫房舍堵鼠洞,盼我早早回家转。
团团葫芦剖两半,撂上柴堆没人管。
旧物置闲我不见,算来到今已三年。
第四章,近乡回忆:自我远征东山东,回家愿望久成空。
如今我从东山回,满天小雨雾蒙蒙。
当年黄莺正飞翔,黄莺毛羽有辉光。
回想当年妻嫁时,黄白花马驾车辕。
娘为女儿结佩巾,种种礼仪都完全。
新婚之时多美好,重逢是否如初欢?
方玉润又说:“……此皆其心之愿而不敢言者,我则有以发扬之。
……然非公曲体人情,勤恤民隐,何能言之亲切如此?”
此之谓方玉润说周公之作,且感叹“非公之作而孰作乎?”
今人多以为,不是周公所作,因为周公不会极力描写战争之苦。
若从思想情感来推测,今人认为这首诗是一位新婚不久即入伍的亲历战争的士兵之作,战胜回来,他解甲归田,返乡途中,思绪如飞,想念绵长。
“我从征去东山,很久未回家。
现在我从东方返回,细雨弥漫。
我在东方说要回,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。
缝制一身新衣,不用再衔木棒。
蠕动的毛虫,长期在桑林野外。
卷缩成团独自睡,钻在兵车下。
我从征去东山,很久未回家。
现在我从东方返回,细雨弥漫。
瓜蒌的果实,挂在房檐上。
土憋虫在屋里跑,喜蛛在门上结网。
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,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。
这并不可怕呀,倒使人更加思念呀!
我从征去东山,很久未回家。
现在我从东方返回,细雨弥漫。
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,妻子在屋里叹气。
打扫房屋堵塞鼠洞,我家征人要到了。
圆圆的苦瓜,长久放在柴堆上。
自从我们不相见,到今天已经三年。
我从征去东山,很久未回家。
现在我从东方返回,细雨弥漫。
黄莺正在飞翔,闪闪发光的羽毛。
记得妻子出嫁时,黄白色花马去迎娶。
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,繁多的仪式一个个。
她新婚时非常美好,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?”
细读此诗,有思念之悲,却无死伤之苦,是“全师而归”,胜利凯旋。
如果是普通士兵所写,他必定文武双全。
全诗每章开始四句叠咏,文字全同,是全诗的主旋律。
“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
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
”归来途中的天气和情感交融,是情感的抒发,也是后几句叙事的背景,悲喜交集,喜胜于悲。
汉乐府民歌《十五从军征》 的构思很可能受到《东山》的启发。
曹操的《苦寒行》里有句:“悲彼《东山》诗,悠悠使我哀。
”直接取意于《东山》。
清人牛运震在《诗志·东山》里说:“东征之士,谁无父母?岂鲜兄弟?而夫妇情艳之私,尤为缱切。
此诗曲体人情,无隐不透,直从三军肺腑扪摅一过,而温挚婉恻,感激动人。
”
《东山》是难得佳篇,以情动人,氛围浓郁,到底谁作,确切无从考证,唯有留待世人不断地考证与评说。
无论谁来读此诗,诵读几遍,都会读到一种“近乡情怯”的深情韵味。
一切景语皆情语。
读诗的意义恰在这一刻与古人情感的交汇,不禁将自我化身其中,于是诗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了一片广阔的时空。
虽然时代变迁,自古至今,人总在归途中,即使凄风苦雨,“不可畏也,伊可怀也。
” 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,回家,回家!